各位同学:大家好!相信你们已经开始在考场内奋笔疾书,书写着自己人生的新篇章。此时此刻,大万州编辑团队全体成员为你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相信你们一定能展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考出一个好成绩!
在我们当时,考试之后的日子里,撕书烧卷子,睡到自然醒,游戏随便玩,是不少同学的“常规操作”。像我自己因为是复读一年,倒没这么兴奋,很快就跟爸妈一起投入了估分和报志愿的焦虑中。
我还记得,当时填报志愿,我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只有眼前一本比复习资料厚一倍的目录可以翻。我爸没多想,就一个意见:一定要往北京考。考个地点在北京的学校,专业另想都行。实在进不去北京,就去北京边上。
当时学校没有官微,网站提供的信息也极为有限。全家人只在官网看到红墙绿树的校园建筑,觉得还不错;要等真的去到了那边,才知道未来四年会被“发配”到完全不沾边的“新校区”。
极度缺乏信息,造成我们那一代的同学在高考后,有时候做的很多事情,后来发现也都是没什么太大意义的。这年代不提倡“笨鸟先飞”,因为方向错了的话,先飞也只是绕着窝打转转。
在我此后的生命中,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只要是最后能在大城市站住脚的,不约而同地,都能想起亲朋好友对他们的催促和期望——走出大山,离开老家,到大城市去,到最热闹的地方去。
时至今日,18 岁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别无知懵懂的年龄,小城市的人也没那么闭目塞听。
时至今日,象牙塔褪去了神秘感,考上大学就拥有一切的神话早就不再被提起,人生是个什么样子,你可能早已被“剧透”到索然无味。
看起来,我们似乎真的能足不出户,完成以前不得不亲身前往才能有的体验了。如果就要带一层滤镜看世界你就去暖说说、翻朋友圈,想接触“真实”就打开快手。各种各样不同层级的信息,应有尽有,你需要的只是动动手指。 第一,如果只是这样而已,那么它很可能像你曾刷过的剧,翻过的微博一样,在你脑海中留不下任何曾经历过的真情实感。毕竟,你在读的是别人的故事。
你看,这包含了“预习——上课——复习”全流程的一堂课,对目的地的印象怎能不深?
在你果真要踏上旅途,前往一个陌生地方,去亲身体验屏幕中看到的东西时,计划是随时会变的,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完全随机的。
说好的环游世界呢?怕是再也不会有了,但这对那位老师而言,还重要吗?所以,你能亲自体验到的事情,可能跟光是看着视频幻想完全不同。
比如说,你回想一下你曾经亲自去过的某个景点或城市,现在要你写个游记或者拍 VLOG,你确定能把你所有想说的都完全说出来?更多时候,是同去的小伙伴说:“我们还吃了这个……逛了那个……”然后你才恍然大悟,“对对对,我刚才忘记加进去了”。
第四,旅途之后,你最终得出的,对你自己有重大意义的结论,别人可能完全不感兴趣;而你自己观察他人的时候,你感兴趣的地方,其实又很容易被人误导。
很多对外部世界的记载,都是有意而为,都是带着目的而来。奋力描绘北欧和南美的无尽风光,是为了让你报团旅游。描述放弃高薪回家开民宿的烟火气,是为了让你慕名入住。展示一个种菜干农活还能保养好双手的清流女子,是为了让你去她网店买东西。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事,走过多少路,才能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将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烂大街”的话?这并不是你听到这句话觉得“啊好有道理啊”,并把它作为过两天就换掉的签名档,就能理解的。
在这段时间,我一直想从反面证明,不按照他们给定的道路也能活下去,也可以活得很好。时至今日,我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也习惯于安顿在大城市——或曰城市“边上”。我觉得,自己跟爸妈,大概各有一半是对的吧。
只要你这么做了,你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候,感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化碰撞;而在那之后留下的,就是对不同意见,不同价值观的高度包容。
我可以确信一点,如果有人一直坚持着“独立自主”,动不动就“不玩了”,那么他并没有真正体会过,脱离外界自我循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如果能尽力避免,又该是怎样的幸运。
希望大家不要把出门当成任务,把出国当成镀金,而是意在丰富阅历,感知不同思想,同时传递自己的主张。
即将成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各位同学,我们对你们寄予厚望,你们是让中国继续以开放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
祝你接下来的考试一切顺利!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