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作者:司勇
前几日偶然看到一则消息,民间小吃萝卜丝油钱出现在了一众代表万州传统吃食的中间,其余的都有汤圆、糖葫芦、烤红薯和爆米花。但在老万州人的口中,一定是要萝卜丝油钱后面加上儿化音,这是万州的读法,也是万州的味道。
在我很小的时候,万州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见到卖萝卜丝油钱儿的,萝卜丝切得细细的,盛在一个大的筲箕里,洒满红红的辣椒面儿和泛黄的花椒面儿,如有客人要上一个,则用一个比巴掌大点的月牙形凹槽钢铲放入粘稠的面浆,让面浆裹满钢铲的全身后用萝卜丝填满凹槽,再用面浆裹满萝卜丝,最后下油锅煎炸成型。因为小时候还曾想过以后也以此为生,却不曾想现在的万州街头,再难现当时的街头盛况,除了接近岁末、充满年味的万州街头。
近些年,大家都渐渐地习惯一种说法,科技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地让相隔千里的人咫尺之间就能见面聊天的同时,也慢慢地让很多年前阔别已久的亲人在春节这个时候最终相逢的场景愈发不再动人了,大家慢慢地感受到,年味淡了。
少小时候,年味在岁末将至的时候逐渐浓稠起来,大人们开始赶集到镇上,用外出打工省下的整年的积蓄买一箩猪肉,放到在山半坡上搭的临时小屋里用松柏叶子熏上好几天,那味道可以飘满整个山头,也布满了我整个的儿时。
倘若离年关再近些,就得开始商量着在村头哪一户里合伙买上一头合适的土猪,找一个良辰吉日杀猪,邀上村里的男女老少,办几桌热热闹闹的杀猪宴。在宴上的推杯交盏之间,道尽的是一年之间在外面的漂泊辗转,道不尽的是对这片土地上的怀念和思愁。年味在此时更多是对来年的美好希冀,尽管身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当下物质的贫穷不能阻挡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它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我想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属于这个民族中的共有特质,但独特的年味记忆却是巴蜀子弟独有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三峡。如今很少再看见漫天的烟花了,但取而代之的有扫五福、视频拜年等更多的过年方式,形式虽然不再似从前,但花样的翻新不代表年味的丢失,传统的传承靠的是深藏于乡土中的不变情怀,而非那过去一层不变的物资匮乏般的窘境。我们生活越过越好,故乡的年味不再似从前般纯粹是乡土的单纯,它应该更要适应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的美好追求。这是年味,更是我们在一年到头和新年伊始孜孜不倦追求的故乡的味道。
页:
[1]